以史为鉴
感悟一眼泉
东晋时,广州城二十里外有一口甘泉,传说为官者若饮此水便起贪心,故此泉名为“贪泉”,为避贪名,过往官员皆不敢饮。而吴隐之新任广州刺史,听此消息后,觉得饮贪泉水便起贪心乃无稽之谈,慨然饮之,并留《酌贪泉赋诗》:“古人云此水,一歃怀千金。试使夷齐饮,终当不易心。”诗中所说的“夷齐”是不食周粟的伯夷、叔齐,倘若让伯夷、叔齐这样的高洁之士来饮贪泉,他们也不会生发贪心,关键不在于水,而在于心。吴隐之生活节俭,任内廉洁奉公,始终保持了清白节操,成为佳话。后世诗人纷纷借助贪泉这个意象,发表自己的议论,仅唐代便形成了数量众多的饮泉诗。
白居易在《广府胡尚书频寄诗因答绝句》中这样回应朋友:“尚书清白临南海,虽饮贪泉心不回。唯向诗中得珠玉,时时寄到帝乡来。”他认为朋友虽饮贪泉,但一定会像吴隐之一样不改清操,他希望朋友到了广州后,能与他诗文唱和,在相互提醒中也可促进廉洁,这种精神财富才最宝贵。李群玉在《石门戍》中发问:“人来皆望珠玑去,谁咏贪泉四句诗?”世人为何还是对珍珠宝玉这样的身外之物追逐不已呢?谁又在怀念与珍惜吴隐之的高尚品德?轻声一问,发人深思。
皮日休在《聪明泉》中说:“欲知心不变,还似饮贪泉。”庐山有一口聪明泉,皮日休认为饮了聪明泉水不会变聪明,饮了贪泉水也不会变贪婪。温庭筠在《过孔北海墓二十韵》中激烈地写道:“恶木人皆息,贪泉我独醒”,古人有云:“士怀耿介之心,不荫恶木之枝”,温庭筠感叹人们栖息在恶木之下乘凉,而他虽饮贪泉却仍很清醒,表达了自己不容于世的悲愤之情。陆龟蒙则在《奉和袭美寄琼州杨舍人》中抒发豪迈:“只以直诚天自信,不劳诗句咏贪泉。”还有什么比拥有正直更让人无所畏惧的呢?管它什么贪泉廉泉,都不能对我形成任何干扰。
而王建、张祜仍然拒饮贪泉,分别在《寄崔列中丞》和《寄迁客》中写道:“贪泉誓不饮,邪路誓不奔”“瘴海须求药,贪泉莫举瓢。”其实,两人并不信饮贪泉水就会变贪婪,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,以贪泉为鉴,以不饮贪泉来明志。自古正邪不两立,廉与腐决不相容,必须在内心守好红线,不可做一丝一毫有损廉洁之事。
为何一眼贪泉引发后世那么多的感悟呢?其实,自从吴隐之饮过后,贪泉的存在就只是证明了一个道理:一个人的贪廉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个人的品质。虽然外在环境有种种诱惑,但那是外因,外因最终还是通过内因起作用。信念坚定、意志坚强的人,自有廉洁底气,清者自清,浊者自浊,碍一泓泉水何事?(王影)